2023年8月17日,華杉在新加坡華僑中學為華僑中學和南洋女中的150名師生,做了題為《從四書到王陽明——1小時理解儒家思想精髓》的講座。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,而且提問的熱情和水平都很高!
本文內(nèi)容整理自該講座演講及現(xiàn)在問答,并經(jīng)華杉修改。
華杉:
尊敬的老師們、同學們,大家下午好。我今天的任務(wù)是給大家來做一個儒家思想的講座。那我們就有了一個問題,什么是儒家思想?
這個問題好像很大,很難回答。如果你去問先賢大儒,他們最愿意用的一個回答是什么呢?我想他應(yīng)該會說:“儒家思想就是應(yīng)事、接物、待人的日用常行。”事情來了,你怎么樣應(yīng)事、接物和待人,每天的日用常行怎么做,這就是儒家思想。
儒家講要做圣人,不知道同學們想不想做一個圣人?王陽明從小的志向就是要做一個圣人,那么我們怎么樣去學習做一個圣人呢?
圣人也給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,我們不是說儒家思想就是應(yīng)事接物待人的日用常行嘛,所以當我在應(yīng)事接物待人的時候,在每一件小事上我都先想一想,如果是圣人做這件事,他會怎么做?如果我也那么去做,在這件事情上面做到就算是圣人來做也不過如此,那么在這件事情上我就是圣人了。
比如現(xiàn)在我做的事是講課,你們做的事是聽課,你們就先想想如果是孔子坐在這里聽課,他會怎么聽?如果你能做到像他那樣來聽課,那在聽課這件事情上,你就是圣人了。那對我來說我也要先想想,如果是孔子來講這堂課他會怎么講?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樣講,那我也是圣人了。
所以今天下午,你們做圣人比較容易,我做圣人就比較難。這就是學做圣人的方法,不是說你“是”圣人,而是在某一件具體的事上和圣人做得一樣,一件事一件事的學著做。
我也一直在努力地學做圣人,做得比較成功的一件事,就是跟曾國藩學日日不斷。
曾國藩的弟弟打了勝仗,消滅了太平天國,回到家鄉(xiāng)之后,曾國藩給他第寫了一封信,他說:“你這些年打仗,有兩件事情搞壞了,一個是身體搞壞了,第二個是學習荒廢了?;丶抑?,這兩年你就好好休養(yǎng)身體和做學問,少舉事。”
他說做學問首先就要少舉事,什么叫少舉事?就是不要給自己立太多的flag。我們經(jīng)常講我要干這個我要干那個,少舉事就是你想干的事越少越好。
甚至他說:“你連慈善都要少干,不要今天想捐條橋,明天想修條路。你覺得這是在給家鄉(xiāng)做慈善,實際上是又耗費了你精力,還會惹很多的是非,你就好好在家里養(yǎng)身體和讀書就行?!边@是第一條。
第二他說:“做學問一定要日日不斷,你不要說今天忙,今天的功課放到明天再做,這就不行,一定是今天的今天做完。也不要說今天不忙,今天先把明天的先做了,明天不做,這也不行,一定每天都要做。也不要說這幾天要出門,等回來再做,他說出門你總要住酒店,那你就把功課帶著,在旅館里面做。”
我就學圣人的滴水穿石、日日不斷之功,我把它用在我的寫作上。我每天早上5點多鐘起來,5:00~7:00就是我寫作的時間,平均每天能寫2000字,一年就是70萬字,20年就是1400萬字,我已經(jīng)寫了十幾年了,所以我寫了很多的書。
我每天寫完就發(fā)在社交媒體上面,因為每天都更新,所以我的朋友們都知道。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去日本打高爾夫球,早上他就來敲我的門,說來看看我是不是在寫作,然后他就拍了這張照片。
還有一次我做了一個腸道息肉的小手術(shù),在病房里面我也還在寫。好多朋友都問為什么你有這么大的毅力能夠堅持?我說其實當你形成習慣之后,你的舒適區(qū)就轉(zhuǎn)換了,要是一天早上沒寫,就跟沒刷牙一樣難受,出不了門。
大家知道著作等身這個詞嗎?說的是一個人寫的書很多,壘起來跟他的身高一樣高。這也是我的人生目標,而且我還有身高優(yōu)勢,如果長太得太高了,也不敢定這樣的目標。
這是今年5月份拍的照片,在我公司的展廳里,有一條著作等身線,我每出一本書我就把它摞在那里。我今年52歲,60歲時我肯定就著作等身了。
好了,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儒家思想的基本的內(nèi)容。儒家思想最基本的,其實就這4本書?!八臅蔽叶紝懥擞凶⒔?,這次也帶了一些送給學校了。
“四書”的學習次序,是先讀《大學》,這是儒家思想的入門,然后讀《論語》,第三本是《孟子》,最后是《中庸》。很多人說他看不懂《中庸》,但看《論語》還行,就是《中庸》比較深,不太容易搞懂。
1
《大學》之道
《大學》入門就是給你開綱目,叫“三綱八目”,三個綱領(lǐng)八個條目。原文是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?!比V就是“明明德”、“親民”和“止于至善”。
“明德”就是明亮的、光亮的品德,“明德”前面的“明”是動詞,是“擦亮”的意思,所以“明明德”就是擦亮你明亮的品德,讓它恢復到本初的樣子。“明明德”實際上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,良知是生而知之,是你生下來本來就知道的。
“在親民”,朱熹把這個“親”解讀為“新”。商湯在洗澡盆上刻了一句箴言,叫做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?!本褪钦f每天都要自新。上海有個《新民晚報》,《新民晚報》的“新民”可以解釋為“自新以新民”?!靶旅瘛本褪亲孕乱孕旅瘢刻於甲晕腋镄虏亮磷约旱钠返?,然后來影響周圍的人。
“止于至善”就是“止定靜安慮得”,是志有定向。
三綱領(lǐng)不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,重點我要講八條目。你要學儒家思想,那就一定要理解這八條目: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我不知道在新加坡的同學,有多少人知道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,可以給我舉個手,我看差不多有一半。那知道這完整八條目的再舉一下手,還有10來個同學知道,不錯。一般在中國國內(nèi)的,基本百分百的人都知道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,但知道“格物致知誠意正心”的也不多。八條目呢,就是整個儒家思想的基礎(chǔ)。
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,意思是你只要修養(yǎng)自身,自己的修為好了,那么你一家人都能跟著你好了,然后整個國家也都好了,最后全世界都跟著你好,都聽從你的教化,這就是平天下了,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。
為什么你一個人的修為,就可以影響到一家、一國,甚至是全世界?
我找到了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說的理論,塔爾德1890年寫了一本書,叫做《模仿律》。這本書提出一個理論,他說一切社會行為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。
然后他還提出了模仿三定律:第一,是在下位的人模仿在上位的人,就是所謂的“上行下效”;第二,模仿一旦開始,就呈幾何級數(shù)擴張;第三,人們總是先模仿本地的、本國的,再模仿外地的、外國的。
我覺得這個理論,就完美地解釋了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?!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”的主人公一般是說皇帝。因為只有皇帝才能夠影響到全國,然后到天下。
那么,如果說這個國家的君主,他自己嚴格地修養(yǎng)自身,那么他的家就齊了,就正了。一家都正了,全國都會跟著他學習。全國都正了,國家發(fā)展搞得好了,那全世界都會向他學習,這就達到平天下。
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,其實講的也是一個領(lǐng)導力,領(lǐng)導力的關(guān)鍵叫做率先垂范,你率先垂范了,大家就都會跟著你學。
對應(yīng)到我自己身上,我自己在公司每周一早上8:30會親自打掃公司廁所,這樣有什么好處?老板都擦馬桶了,公司的員工就沒有人說,這個事不是我該干的。
這點我是跟日本一家企業(yè)東海神榮的老板學的, 90年代日本經(jīng)濟泡沫之后,公司收入腰斬,他就去問一個大前輩,說:“前輩,怎么辦公司?”那個前輩就說:“打掃衛(wèi)生吧?!币矝]有說第二句話。
東海神榮的老板一開始也沒明白這是什么意思,但這個前輩是他很崇拜的人,他覺得前輩肯定不是亂說的,雖然他也不知道該怎么做,但還是決定先從家里開始打掃。
然后他住的街區(qū)有一個小公園,公園對面有個小賣部,小朋友在小賣部買了糖果就在兒童樂園里吃,吃完就把糖果紙扔的滿地都是,他看到后就每天去打掃。打掃一天沒反應(yīng),打掃兩天也沒反應(yīng),但搞了兩個星期之后,這些小朋友們就不往地上扔了,因為他們看到天天有個老人家來打掃,不好意思扔。
打掃干凈兒童樂園后,他又開始去打掃旁邊的廁所,其實那個廁所已經(jīng)年久失修沒法用了,周圍鄰居看著一個老板天天在這給大家打掃廁所,大家就都出來,一起出力把廁所整修一新,最后這個社區(qū)的面貌一下子就改變了。
這個老板也通過這些事得到了信心,就到公司里帶動員工每天早上一起打掃。這樣每天有公司就有了一個集體活動,大家一起打掃,氣氛也活躍了,相互也有了干勁。最后困難也過去了,這個公司也就搞好了。
現(xiàn)在東海神榮這個公司就以清掃聞名,全世界的企業(yè)家都到這個公司來學習清掃,我們公司也組織團隊去學習過。
在我們中國武漢,曾經(jīng)有一個學校的校長,說:“現(xiàn)在的小孩子太嬌慣了,我們小時候上學還有值日生,要自己打掃教室的衛(wèi)生,現(xiàn)在學校里請那么多阿姨,小孩子都不勞動了。”他就發(fā)個通知,要求學生必須打掃衛(wèi)生。結(jié)果不僅學生反對,家長們都跑到學校來反對,最后他也沒有搞成。
我當時想這個校長少做了一件事,就是沒有率先垂范。如果他自己先掃兩個星期,然后再通知,我想同學們可能就不會反對了。這就是儒家講的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的道理。
我們在營銷上也用這樣的方法,為什么要請明星來帶貨?因為粉絲會模仿明星,這就叫意見領(lǐng)袖。
模仿律還有一個啟示,就是由內(nèi)而外,由近及遠。大家要注意你的行為,修身就是看你的行為,不是聽你嘴上說的話,行為釋放的信號遠遠強過你說的話。
由此我也提出來一個“形象距離論”。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,叫“仆人眼里無偉人”?因為仆人離你離得太近了,知道你跟別人也沒什么區(qū)別。
我這個形象距離論是什么意思?就說如果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,跟你們之間的距離成正比,就證明你也不是什么好人。離你遠的人肯定不夠了解你,他認為你是個偉人,但離你近的了解你的人覺得你不過如此,甚至覺得你是個虛偽的人,是個壞人,那你肯定不是什么好人。
真正的圣人是離他越近的人,和他相處時間越久的人,對他會更加地尊敬。這就是顏回說孔子,“仰之彌高,鉆之彌堅。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?!庇肋h都追不上,永遠都要學習,這是“修齊治平”的圣人之道。
“修齊治平”前面還有四條,叫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”?!洞髮W》里有一段話,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?!?/span>
這就是說后面一條是前面一條的必要條件,格物是致知的必要條件,致知是誠意的必要條件,一直到治國是平天下的必要條件。
事實上,八條目之間的關(guān)系就是數(shù)學上講的充分必要條件。只要你格物,你就能夠致知,就能夠誠意,就能夠正心,就能夠修身,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。
就像我們打游戲,一共有8關(guān),一步步升級打通8關(guān)。而且八條目時只要你過了第1關(guān),后面7關(guān)就自動全過。這個地方很關(guān)鍵,也就是說只要你格物了,后面的你就能全部搞定,所以最重要的是格物
但是偏偏命運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,《大學》這本書他對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都有完整的解釋,而關(guān)于格物致知這段的解釋不見了。
以前的書是竹簡制作的,可能關(guān)于格物致知的那一節(jié)掉了。你告訴我打通第一關(guān)就能成功,結(jié)果關(guān)于第一步怎么做的解釋就沒有了,這就造成了巨大的問題,沒有第一步,我就無法到達第二步。
然后到了南宋,出現(xiàn)一個大儒,叫朱熹。朱熹他就想把這一段補上,他說“格盡天下之物,而窮盡其理”,格物就是要弄清天下所有事物的本質(zhì),只有把這些理都窮盡了,才能物格而致知。
這里問題又來了,我要把全天下所有的事物道理都搞清楚,我才能進入下一關(guān),那我這不是永遠進入不了下一關(guān)了嗎?因為我這輩子不可能把天下所有事情全都搞明白的。所這就是王陽明在格竹子格不出來之后,提出的問題,他認為這不對。
王陽明就對“格”重新做了一個解釋,他提出“格”應(yīng)該是一個“格子”,是一個“是非善惡”的格子。
事物來了之后,你拿這個“格子”往事物上一套,套得上就是“是”,是“善”;套不上就是“非”,就是“惡”。如果套得上我就干,套不上我就不干,這樣我就能致良知,我就知道何為是非善惡。
每件事情我都這樣去做,我就有了誠意,我誠心誠意地去做事,我的心就正了,就不會跑偏,那么這樣我就能修身,就能治國,就能平天下。
我認為王陽明的解釋就完全解釋通了,比如同學們聽老師講課,你先自己拿是非善惡的格子套一套,上課是不是應(yīng)該認真聽?上課認真聽了,下課也應(yīng)該認真做作業(yè)了,那你最后肯定就有所成就。
我自己小時候就沒做到,小時候我經(jīng)常立志,說下周一開始我一定好好學習。當我決定下周一開始好好學習的時候,其實就是下周一我要好好學習了,那這周六周日我先使勁玩,結(jié)果就是下周還是沒好好學習,這就是沒有做到格物致知。
我們公司的生產(chǎn)管理方式是學的日本豐田生產(chǎn)方式,有一年我們?nèi)ト毡居螌W,拉開日本辦公室的一個抽屜,看到抽屜里面是拿泡沫做了一些格子,剪刀有一個剪刀形狀的格子,膠棒有膠棒形狀的格子,在辦公桌上甚至連放杯子的位置都畫了一個圈,所有的物品都有自己的格子。
我一看,這不就是格物致知嗎?這里該有哪些東西,每一個有多少數(shù)量,物品還在不在,都一目了然。建立了標準狀態(tài)就能發(fā)現(xiàn)異常,一有問題就能立即發(fā)現(xiàn)。
有的人看到還要在桌子上畫個圈來規(guī)定放水杯的位置,覺得很變態(tài)。其實不是的,他們就是把格物致知養(yǎng)成習慣了,養(yǎng)成習慣了之后,它就會被放大,就能用到所有的地方去。
在八條目中,“格物致知”的知曉率是100%,“修齊治平”的知曉率也是100%,但中間還有一個誠意正心,基本沒什么人知道。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誠意正心呢?因為大家沒有體會,而誠意正心其實才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,這點我后面會講。
2
《論語》之道
我們再來看《論語》。曾經(jīng)有人問我,說:“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總結(jié)《論語》的思想?”我說不用一句話,兩個字就行,因為孔子自己就總結(jié)過。有一天孔子在課堂上對曾子說:“參乎,吾道一以貫之?!闭f完就出去了,沒有解釋這是什么意思。其他學生沒聽懂,就問曾子老師說的是什么意思。曾子說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?!?/span>
孔子《論語》的道,就是忠恕之道。忠道,是“己所立而立人,己所達而達人”。意思是指你想要的,別人也想要,你要幫他實現(xiàn);你想實現(xiàn)的,別人也想實現(xiàn),你要成就他。所以,可以說忠道的核心就是成就他人。
而且儒家的忠道,還不是說下對上的忠,是上對下的忠,它其實是一種領(lǐng)導力,就是要成就他人,是上對下的忠?!爸摇弊质巧厦嬉粋€“中”,下面一個“心”,是說我的作為,能夠中他的心,給他心中想要的。
“恕”字是“如心”,是我的心就好比你的心,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是自己不想要的,不希望遭受的,就不要讓別人遭受。這里有個很重要的點,這里說的自己和別人的關(guān)系,不是一對一的相互關(guān)系,而是傳遞的關(guān)系。
相互的關(guān)系是說你對我好,我也對你好,你對我不好,我也對你不好。而傳遞的關(guān)系叫“所惡于上,毋以使下”,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上級怎么對待你,你就不要怎樣對待你的下級,“所惡于下,毋以事上”,你不希望你的下級怎么對待你,你也不要怎樣對待你的上級。
所以,忠恕之道就叫“盡己之心,曰忠,推己及人,為恕?!币粋€“中心”,一個“如心”。其實整個的儒家思想,你可以認為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將心比心,將我的心去比別人的心,推己及人,由內(nèi)而外。
在《論語》里,還有一點,被我用到了公司經(jīng)營里,叫做“近悅遠來”。這出自葉公問政,葉公問孔子說:“國家政治應(yīng)該怎么搞?”孔子就說了:“近者悅,遠者來?!苯幍娜讼矏偭?,遠方的人自己就來了。所以,我在華與華的經(jīng)營理念上,就是悅近來遠,終身服務(wù)。
什么意思呢?大家知道做咨詢的,大都需要不斷地出去開拓客戶。但是事實上,這不是最主要的,如果你要想吸引新客戶,最重要的是把你現(xiàn)有的客戶服務(wù)好。如果現(xiàn)有的客戶做精彩了,其他的客戶自己就來了,這也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過程。
我們公司最早是做制藥業(yè)的客戶起家的,因為在2013年服務(wù)號了西貝攸面村這個餐飲客戶,然后通過這個客戶給我們吸引來了幾十個餐飲客戶,現(xiàn)在餐飲類客戶成了我最大的客源。
近悅遠來我們還可以用一個代數(shù)題來解釋。比如這個圈是我現(xiàn)有的客戶,假定它的半徑等于“1”,那面積等于πr2,它的實際面積就是π。
如果我把現(xiàn)有面積內(nèi)所有客戶全都服務(wù)好了,每個都滿意,他們就會給我?guī)硇碌目蛻?。那我下一個客戶面積的半徑假定再增加“1”,那r=2,總面積就是π×(2r)2=4πr2。4πr2減去第一圈的面積πr2,第二圈我們的市場總面積就增長了3πr2。
如果第三圈的半徑,在第二圈的基礎(chǔ)上再增加“1”,總面積就是π×(3r)2=9πr2,再減去前面第二圈增加的面積3πr2,那第三圈我們的市場總面積就增長了6πr2。
大家看,這樣的增長是不是幾何級數(shù)的增加了?其實過去我們公司這20多年的增長,就是這樣過來的。這樣一個類推的過程,實際上也是前面講的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的過程,這是近悅遠來。
跟近悅遠來相反的,就是狩獵采集。你每天都是出去拓展,今天拓展到這兒,明天拓展到那兒,到最后,你有的還是那么一點。
我們?nèi)松囊磺?,其實都在于你的深耕和積累?,F(xiàn)在中國企業(yè)喜歡講長期主義,要在半徑1米的地方深挖1000米,很多人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,真要他去深挖1000米的時候,他又耐不住寂寞,挖著挖著,就要換一個地方挖。
3
《孟子》之道
第三個講《孟子》,孟子的第一個話題就“義利之辨”。
孟子見梁惠王,王曰:“叟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”梁惠王問你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,你有什么有利于我們國家的事兒要跟我說?孟子回答: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”就是你何必說利,我有的只有義而已。
義利之辨的邏輯,孟子講的很清楚。它不是說有一個“義”和一個“利”在那里,問你選哪個。用《大學》里面一句話“知所先后,則近道矣”,這兩個是先后的關(guān)系。
意思是如果你琢磨別人的利,你手下的人也會琢磨你的利,你手下的人是去外面搞錢方便,還是在你這搞錢方便?當然還是搞你的錢方便,這樣你就擁有一個利欲熏心的團隊。但如果你對別人仁義呢,你的人也會對你仁義,相互仁義,你就擁有一個仁義的團隊。這其實還是率先垂范,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。
我經(jīng)常在我們公司講一句話,“在客戶那里開會,要像在公司開會一樣說話;在公司里面開會,要像客戶老板也在參會一樣?!?/span>
就是說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,沒有一句話是客戶不能聽的。我們到客戶那里開會提案的時候,該說什么就說什么,不要去察言觀色,看他喜歡什么,再去討他高興,拿到我們的利,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義。
你也可以理解“義”就是格物致知,是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做。當你對別人該怎么樣就怎么樣的時候,你下面的人對你也是該怎么樣就怎么樣,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組織。
第二個要講的孟子思想,也是儒家一個很重要的思想,叫做擴充放大。擴充放大來自孟子的“四端論”: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四端論,就是講你要找到那一點點善端,把它擴充放大,然后潤之四體,再由內(nèi)而外散發(fā)出來,最后充塞天地,成為圣人。所以,我們要注意這種小小的善端或者惡端,對善端要不斷地把它放大,對惡端就要趁早把它掐滅。
劉備在去世的時候,就給阿斗留一個遺言,叫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?!边@句話就特別的重要,因為我們平時也沒什么機會做大善事,那就多做點小小的善事。
同時,孟子也提出了一個詞叫“良知良能”,生而知之,不學而能。有很多東西是你生下來不用學就能知道的。以前圣人喜歡舉一個例子,說沒有哪個女生是先學會養(yǎng)孩子才結(jié)婚的,這就是叫做良知良能。
但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一句話:“人生而無知,但是并不愚蠢,人是因為受了教育才變得愚蠢?!彼越逃灿兴芸膳碌牡胤?,它有時候會把良知良能給抹掉了。
孟子最后一個還有一個觀點,這個對同學們是最有用的,就是 “勿忘勿助”。勿忘就是不要忘了,勿助就是不要拔苗助長。我們要的是滴水穿石,勻速的運動,不要動不動就喊要大干100天,然后又歇100天,啥也不干,天天玩。
同時還有一句話叫“要集義而生,不要義襲而取?!奔x而生就是要每一件事都做對,它就跟積德一樣,都是攢起來的。義襲而取就是前面說的大干100天,然后又歇100天。
4
《中庸》之道
講完《孟子》,接著我們就進入《中庸》。有一天我在我們公司樓下看到對面有一個公司的廣告,他寫了一個廣告語,“追求卓越,拒絕中庸”。這句廣告有什么問題?很多人一說中庸就理解成平庸,還有人認為中庸就是沒有什么棱角,是那種和稀泥的角色。
那么,什么叫中庸?程頤說:“不偏之謂中,不易之為庸,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?!彼?,中庸之道,就是追求極致完美,一點差錯都不出,無過不及,恰到好處。中庸就是遵循永恒不變的定理,可為萬世垂范。
怎么樣的才叫過無不及呢?這可以用《好色賦》來講:“京家之子,增之一分則太長,減之一分則太短;著粉則太白,施朱則太赤?!?/span>
這形容一個美女,如果她再高一分就長得太高了,如果矮一分又太矮了,如果少一塊肉就太瘦了,如果多長一克又太肥了,如果抹上粉就太白了,如果抹點胭脂又太紅了。這說明什么?說明她一切都是極致完美,100分。
所以,中庸就是極致完美,絲毫不差的意思??鬃诱f“中庸不可能也。”雖然中庸不可能,但我們要知道有那樣一個完美的標準在,有標準就有追求,對吧?
舉個例子,可能你們小朋友還不太有體會,像我我這個年紀的人,我們就每天都遇到一個中庸的問題,就是吃飯。吃飯說是要吃八分飽最好,你吃8.1分飽不行,吃7.9分飽也不行,然后還要營養(yǎng)搭配,什么吃夠5種顏色,什么一個拳頭大的蔬菜等等,要全部剛剛好,一點都不能差,這就叫中庸。那我們吃飯能不能做到?基本沒可能。
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這就要回到我們剛才說的誠意正心的“誠”。中庸開篇第一句話叫“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?!?/span>
“天命之謂性”,就是上天給你的就是你的性質(zhì),相當于物體的物理性質(zhì)或化學性質(zhì)。水到100度就要變成氣體,到0度就會結(jié)冰,這是上天給它的物理性質(zhì)。
“率性之謂道”,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,把天性最充分地發(fā)揮出來就是道,這是儒家對“道”最明確的一個定義,修這個“道”就是教育。
“唯天下之至誠,為能盡其性?!本褪悄阋欢ㄊ钦\到了極致,你才能把自己充分地發(fā)揮出來。比如說我是做咨詢的,其實儒家也是做咨詢的,孔子也是給別人做顧問的,我們給別人做顧問的時候,孔子就說了一個原則,叫“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直道事人,不枉道事人。”這兩句是很重要的。
“用之則行”,如果你用,我就行道于天下,如果你不用我,我就藏在懷里,不拿出來,不用也沒關(guān)系。這也叫“以道事君,不可則止?!本褪俏矣梦业牡溃敝钡貋硎谭钅?,直接把我的道都奉獻給你,你不認、不聽那我就停止。
“不枉道事人”就是不能扭曲自己的原則,去巴結(jié)人討好別人,然后讓他給你地位和俸祿,這就屬于謀財害命,尸位素餐了。
當我心中一片至誠的時候,我就不在乎你喜歡我還是不喜歡我,或者不在意你給不給我職位、加不加薪。我只是把我一片至誠,把我的能力把它奉獻出來,這個時候我是不是就能夠盡興,我是不是才能夠充分地發(fā)揮自己。
如果扭曲自己的原則,我就不能充分地發(fā)揮自己,因為我老去猜老板喜歡什么,然后再去迎合他,那就不是我自己真實的想法了。
如果你做了領(lǐng)導,做領(lǐng)導就要盡人之性,讓手下的每個人也都得到充分地發(fā)揮。然后還要盡物之性,比如一輛車你能開到60萬公里不大修,這輛車就算是盡性了。工廠里的設(shè)備,你把它維護的好,讓它能用20年、30年,這就是盡物之性,日本人就喜歡追求這樣的東西。
對于一個國家的君王來說,他能讓全國每個人都盡性,讓每一個物件都在最好的狀態(tài)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、山川草木,甚至每一粒沙子,每一口空氣,都達到最好的狀態(tài),這就是仁君圣主。也就是中國儒家的最理想的狀態(tài)。能達到這樣的狀態(tài),它就達到了厚德載物的境界。
四書,從《大學》到《中庸》,就是從誠到誠,從誠意正心,到至誠無息、至誠如神?!爸琳\無息”, 無息就是沒有停息,或者叫做沒有選擇性,對誰都一樣。不能對這個人誠,對那個人不誠,不能這個事堅持原則,對那個事就守正出奇,突破底線了。
“無息則悠遠”,持續(xù)的時間很長,就是基業(yè)常青;無息則博厚,厚德載物;無息則高明,高明到超出他人的想象,活在他人想象之外,你就能實現(xiàn)進入到自由王國,這就是儒家的王道。
那么“誠”到底是什么?朱熹有一個解釋,叫“誠者,不自欺也?!闭\就是不騙自己。這也是王陽明說的“致良知”。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良知,即使是個賊他也有良知.
有一天王陽明抓到了一個賊,他就對那個賊說你要問問自己的良知。那個賊就嘲笑他說:“老頭,我是一個賊,賊有良知嗎?我沒有良知”王陽明就說:“這天也挺熱的,你衣服脫了?!辟\就把衣服脫了。
王陽明又說:“你把褲子也脫了?!辟\說:“那不太好吧?!蓖蹶柮髡f:“你不是沒有良知嗎?知道褲子脫了不太好,這就是你的良知。如果你能抓住這一點良知,你就知道人家衣服不能偷,就不會做賊了?!?/span>
還有一天有對父子吵架,爭執(zhí)不休,最后來找王陽明給他們主持公道,看看到底到誰對誰錯。結(jié)果進去沒說兩句,父子倆抱頭痛哭就出去了,也不問誰對誰錯了。
王陽明的學生就好奇地問王陽明到底跟他們說什么了,兩個要父子反目的人,馬上就好了?王陽明說:“我給他們講舜是世間大不孝之子,瞽叟是世間大慈愛之父?!?/span>
這個故事是說,舜是古代的圣賢天子,瞽叟是他父親,舜的親身母親死后,父親娶了一個后媽,還生了一個孩子叫象。舜的父親被后媽教唆的就看不慣他,幾次都想把他害死,但他都逃脫了。那樣看其實舜是最孝順的,舜的父親瞽叟是最壞的。
王陽明為什么會說舜是大不孝,瞽叟是慈愛之父呢?因為在舜自己看來,自己的父親都想殺掉自己,那自己做的是有多不好,真是太不孝了。而他的父親覺得自己把舜一手撫養(yǎng)大的,天底下還有比自己更好的父親嗎?現(xiàn)在自己都恨不得殺了他,這兒子是有多壞。
舜的思想就是符合“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”,當他父親、后媽和弟弟都要殺他的時候,他都沒有覺得他掉到一個最壞的家庭,反而他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好,讓他們都想殺了自己。即使他后來做了天子,他對他的父親、后媽和弟弟,都還非常得好。
王陽明還有個最重要的思想,叫做“知行合一”。有一次學生們就問王陽明,說:“老師,什么是知行合一?”王陽明就他們說:“孝敬父母,大家都知不知道?”學生們都點頭說知道。
王陽明說卻:“你們不知道,你們只是知道孝敬父母這個說法。第一,你們不知道什么是孝敬父母。第二,你們每個人知道的都不一樣。孝敬父母是一個行為,你只有去做了,在你做的時候你父母對你會有反饋,在那個時候你才知道孝敬父母是什么樣的。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糖是甜的,鹽是咸的,但是你只有吃過你才知道什么是甜,什么是咸?!?/span>
再比如說,老虎會吃人,大家都說老虎很可怕。但只有經(jīng)歷過被老虎追,虎口脫險過的人,談起老虎才會渾身發(fā)抖,臉色變得非常的可怕,也只有他才明白老虎的可怕,其他人只是聽說。
這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。所以,我說知行合一就是言行一致。我的朋友們經(jīng)常夸我的一句話就是說:“認識你這么多年,你的觀點從來沒有變過,你堅持的事情也從來沒有停過。你說的話,就是你在做的。”我說:“很感謝你這樣說,我這就是知行合一,言行一致,真正知道那些東西怎么回事?!?/span>
一句話叫做“為什么學過這么多的道理,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?”就是因為你沒有真正掌握那個道理,你沒有知行合一,你不知道它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邏輯。
知行合一,我還把它稱為“學習學”。大家都是學生,是來這里學習,那你們有沒有學過學習學?沒有,對吧?學習學這個詞是德魯克提出來的。他說:“我覺得我們需要有一個學習學,不能沒學過學習學,就去學習了?!?/span>
那么什么叫學習?《論語》的第一句話叫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?!闭f文解字就對習有一個解釋,習是上面一個羽,下面一個白,這叫“鳥數(shù)飛也”。小鳥跟媽媽學習飛行,它學會后飛起來了,不亦樂乎。
所以,習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,學的東西用上了就不亦樂乎。習不是復習,白天上課,晚上又復習一遍,有什么不亦樂乎的?有的只是痛苦。但你今天學習了,明天考試就考到了,這時候才是真的亦樂乎。所以,習就是知行合一。
那怎么練習知行合一?遇到任何事情,你就要按王陽明講的這句“切己體察,代入自己,事上琢磨,凡事徹底”來做。
比如說我們讀歷史,讀到長平之戰(zhàn)和趙括紙上談兵,你不要光讀故事,而是要代入自己去思考,如果我是趙括我該怎么辦?如果我是趙王,我又該怎么辦?你把自己代入進去,在里面推演,這才是真正地學歷史。
然后你再把學到的故事和知識,再代入到你平時的生活中,在做的事上琢磨,把平凡的事做徹底,做到不平凡,這才是真正地學習。
上面這兩個人,左邊的叫程顥,右邊的叫謝良佐,他們都是大儒家,但是謝良佐是學生,程顥是老師。
有一天謝良佐去拜見程顥,程顥就問:“小伙子最近讀什么書?”謝良佐就說讀了什么書,程顥又問:“書怎么樣?”謝良佐就叭叭倒背如流一般背誦了一大段,背完站在那里等著老師夸獎自己都背下來了。結(jié)果程顥冷冷地說了四個字:“玩物喪志?!?/span>
為什么程顥會說他玩物喪志?這和有些人在酒桌上說他很會背古詩,然后站起來啪啪啪背了幾首詩,別人一夸,他就背的更起勁。這樣的情況,他背詩是為了什么?是為了表演,對吧?為了表演而背書,這不就是玩物喪志嗎?
曾經(jīng)有學生問王陽明,說:“我讀書總是記不住,怎么辦?”王陽明說:“讀書哪個要你記得?讀書是要你曉得,你若曉得就不必記得,而你若記得卻未必曉得。你會背,但你未必曉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,這有什么用?”
所以,讀書一定要知行合一,代入到自己的事上琢磨,切記體察,這樣你才是真正地學習。
我也算是一個有名的讀書人,我也經(jīng)常聽到人說他一年讀了多少多少書,有人說他一年讀200本書,也有人說他一年讀300本書。
我現(xiàn)在馬上就要出版一本書,叫《華杉讀書筆記》,我就統(tǒng)計了一下自己到底讀了多少書。因為我讀的每本書都有記錄,而且還有筆記,所以我還能查到每本書我讀了多少天。
統(tǒng)計完后,我發(fā)現(xiàn)過去13年,我一共讀了515本書,平均一年下來是40本,其中花時間最長的是《羅馬帝國》,用了387天讀完。我2010年讀的書最少,只有11本,因為那年我的身體不好。2017年讀的最多,有78本。
我的朋友也經(jīng)常問我一些讀書問題,就有人就問我說:“你讀的書,怎么都記得?我讀的書,我都不記得?!蔽艺f:“我知道你為什么不記得,因為你根本沒讀完?!贝蟛糠秩俗x書,其實就是翻了前兩頁而已,后面都沒讀完。
曾國藩說:“一本未完,不動下一本。”讀書就是每本書一定要讀完,哪怕這本書你根本就讀不懂,也要頁頁見面,也得把它給翻完。
朋友就說:“被你說中了,我大部分書都沒有讀完。但有時候我讀完了,我還是記不住?!蔽艺f:“我知道你讀完了為什么也記不住,因為你只讀了一遍。”讀書讀一遍能記住嗎?肯定記不住,至少要讀三遍。
在座的同學們現(xiàn)在還年輕,現(xiàn)在你們也可能讀論語,也讀孫子兵法,你以為你讀懂了,其實你也沒懂。因為人只能讀懂自己本來就懂的東西,這些書你們每隔3年,5年或者10年再讀一遍,你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。因為你的人變了,你的思想變了,你的閱歷也變了,所以你從里面讀到的東西也變了。
我今天給大家分享了這么多東西,大家也未必都能聽得進去,但是你會記住一些東西,然后在心里播下一些種子,未來你遇到某件事,可能會想起來當年我聽華老師講過這個內(nèi)容,那這也算是知行合一了。
這就是我今天給大家匯報的內(nèi)容,謝謝大家。
5
現(xiàn)場問答
學生1:華老師好,我是來自高中部的,我想問一下關(guān)于《大學》的問題?!洞髮W》開篇說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”所以我想問的是,其中的“慮”還有“定”,到底是在思考什么?這個“得”又是收獲了什么?謝謝。
華杉:這位同學的水平太高了,我在中國都不一定能聽到這樣的提問。這位同學剛才問到了一個《大學》里面很重要的內(nèi)容,我們叫做“止定靜安慮得”,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?!?/span>
首先“知止”的“止”是什么?就是“止于至善”。什么地方是“至善”呢?張居正在講解這句話的時候,打了一個很好的比方,他說:“就好像到家了一樣?!钡郊伊司驮僖膊幌腚x開,這就是“止于至善”的境界。那么“家”是什么地方呢?我們常說“心安即是吾家”, “家”就是“心安之處”。
“定”是指“志有定向”,整句話的核心也是在這個地方。就是說,一旦確定了我的志向,我就能安靜下來,不會為外物所移,不會被外面的事情所牽引。
將這句話應(yīng)用在我們的企業(yè)經(jīng)營上,比如說深圳的華為,他一直只做通訊。那么多年里,房地產(chǎn)行業(yè)賺了大錢,華為也有做房地產(chǎn)的機會,但是他“止于至善”、“志有定向”,就一直在自己的這條路上堅持,所以他能“靜”、能“安”,能去認真地考慮自己該做的事情。
你最后問“得”究竟是收獲了什么,體現(xiàn)在華為上,就是他在他的領(lǐng)域里,得到了相應(yīng)的成就。
我自己的體會也是一樣,我從事咨詢業(yè),從96年至今已有27年的時間,一直就是止于至善、志有定向。當然,我也有很多機會去做別的行業(yè),當年有許多跟我一起做咨詢的朋友,他們都是覺得哪個行業(yè)更賺錢,就轉(zhuǎn)去做更賺錢的那個了??墒亲詈螅麄冊谀膫€領(lǐng)域都沒能做成。
而我在咨詢行業(yè)中積累了27年,到今天也算是在這個領(lǐng)域里做到了中國的最前沿。不說第一,我至少也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東西,并且展開了更大的前景,這就是我們講的“止定靜安慮得”。
學生1:好的,謝謝。我想再問一個問題,我們知道儒學大家中主要有4位,分別是孔子、孟子、朱熹、王陽明。我想問一下,孔孟朱王所提出的這些關(guān)于儒道的思想,究竟有什么主要的分別?
華杉:孔子是這四位中最早的儒學大家,他所說的內(nèi)容也是最淺顯的。你看我寫的關(guān)于儒學的書中,對《大學》講得比較多,《論語》講得反而比較少。因為《論語》本身就只講“日用常行”,稍微深一點的東西都不講。如果你問孔子生死問題,他會說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總之就是你別整那沒用的。
所以,西方哲學家,比如黑格爾,他對孔子的評價就比較低。他說:“孔子所說的東西,都是一些善良的、老練的、道德的教訓。如果孔子的書不翻譯到西方,可能對他的名聲還更有好處?!?/span>
孟子的思想比孔子要更深一些、更進一步。他開始提到“心性之學”,也就是順從他的良知。而王陽明是夢見了孟子托夢給他,然后發(fā)明了“致良知”的學說。
至于朱熹,他跟這三位并不在一個維度上面??鬃?、孟子和王陽明都是思想家,都是自己提出了某種思想。而朱熹則是一個老師,一個最好的老師,他在編撰教材和教授學生上,很厲害,但他沒有發(fā)明自己的思想。補寫了一個“格物致知”的解釋還講錯了。
最后,我們再說到王陽明,當王陽明提出“致良知”和“知行合一”的時候,實際上就已經(jīng)不完全是傳統(tǒng)的儒家思想了,他是離開了儒家,再往上有所發(fā)明。
但比較可惜的是王陽明只活了57歲,在他的時代,葡萄牙的使者已經(jīng)到了中國,所以如果王陽明能夠再多活20年的話,我覺得他可能還會有新的思想,但他的壽命也就僅止于此。以上,感謝你的提問。
學生2:華老師您好,我是來自高中部的。我們說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”,您之前也提到自己會在凌晨的時候就早起寫作,然后在工作之余,還要去讀大量的書。請問您是如何進行時間管理,怎樣去分配自己的時間的?還想請問您一般會怎樣去做您的讀書筆記?謝謝老師。
華杉:這真是個非常好的問題。關(guān)于時間管理,我的一位朋友曾說過:“華杉在時間管理上,真是六親不認?!蔽矣X得這是對我很準確的一個評價。
那么,如何規(guī)劃自己的時間呢?其實我們每個人在時間上面都是公平的。我們公司曾經(jīng)做過一個活動,叫做記錄“時間去哪兒了”。這個活動是給每人發(fā)一個本子,把每天的時間分成15分鐘為一段,然后記錄下你這15分鐘都在做什么。大家們記下來之后,就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每天真正有效的工作時間,實際上是非常少的。
要管理自己的時間,第一件事就是曾國藩說的“少舉事”。就像有朋友問我說:你怎么同時能做這么多事?又要經(jīng)營公司,又要去講課,還得寫這么多書。我說是因為我除了這些事之外,什么也不做,少舉事。
第二個,就是朋友評價的“六親不認”,這是什么意思呢?比如說我住在上海,經(jīng)常有一些外地的朋友來上海后,約我出來一起聚餐吃飯。遇到這種事,我從來都是不去的,我不去的次數(shù)多了之后,他們也就不再叫我了。
還有次我到一個城市出差,當?shù)氐囊粋€同學知道了,臨時發(fā)微信給我,約我晚上一起吃飯。我說我晚上有自己的事情,不能和你吃飯。他又說明天中午行不行,我說明天中午也不行,下午也不行,因為我明天下午就回去了。他說你來一趟都不見見老同學是吧?多少年都沒見過一趟。我說這可不怪我,第一,我來出差,不是來見你的,當然就見不了;第二,每年我們的同學聚會我都有參加,而你卻從沒有來過。
這就是時間管理的第二點,就是時間要專時專用。我計劃好要去做什么,就去做什么。
比如說我們?nèi)ネ獾卮蚋郀柗颍f好打完球晚上有聚餐,結(jié)果聚餐的時候,有一半同學跑了。為什么?都見當?shù)氐呐笥讶チ?。我是管紀律的,就不許他們?nèi)ヒ姰數(shù)嘏笥?。誰在深圳還沒有百八十個朋友?如果都這樣,我們就不要在一起玩了,對吧?所以說時間要專時專用,哪怕是玩也得這樣。
第三,時間一定要大塊地用?,F(xiàn)在很多人都講“利用碎片化時間”,我覺得這不對,我們要消滅碎片時間,時間得大塊大塊地用。
你要是能做到少舉事、專時專用、時間大塊大塊地用,以及“六親不認”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時間其實有很多。所以我們大量的時間,其實都是在不知不覺中,就“逝者如斯夫”。
學生3:老師您好,我曾有幸拜讀過您的《華杉講透<孫子兵法>》,我這個問題是出于個人的好奇,因為您在書中談到說“要等,而不是去戰(zhàn)”。但我們現(xiàn)在正處于一個變化多端的時代,很多事情都發(fā)生得很快,各種新的科技、新的研究,隨時會更新迭代。所以我想問的是,處于這種時代的我們,到底該怎么去等?我的第二個問題是,孔孟都說過“人之初性本善”,另一方面,荀子也說過“人性本惡”。但是在現(xiàn)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,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,它是有中間的灰色地帶,所以我想問一下您對這件事的看法。
華杉:首先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?!暗却痹趯O子兵法里,叫“修道保法”,所以等待的過程其實是在做什么?比如在軍事上,我們的“等待”是在練兵,是深挖洞,廣積糧,修自己的道,保自己的法。
我們在等什么?是在等敵人犯錯誤。因為如果敵人不犯錯誤,你是不可能夠打敗他的?!秾O子兵法》的基本思想就是:每個人失敗都是因為自己才敗的,得先讓自己成為不可戰(zhàn)勝的人,然后再等待敵人可以被戰(zhàn)勝的時機。
很多錯誤,就是因為不能等待造成的。沒有等待你就動手了,結(jié)果一動手就搞不定了,搞不定之后你就收不了場了?,F(xiàn)在在歐洲發(fā)生的事情,不就是這樣嗎?我們希望在亞洲,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(fā)生。
第二個問題,講的就是科技的日新月異,或者新的思想方法,我有什么看法是吧?我覺得大家對這些有點過分關(guān)注。
曾經(jīng)我講“營銷”時,有一個學員提問說:“華老師,現(xiàn)在是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傳統(tǒng)的營銷方式不管用了,我們應(yīng)該怎么辦?”我說:“你說話好狂啊,傳統(tǒng)的營銷方式你都弄懂了嗎?難道在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傳統(tǒng)營銷方式你都試過了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都不管用?”
但事實上,傳統(tǒng)營銷方式他會不會?他不會。以前你不會,你也沒著急,現(xiàn)在還是不會,又有什么好著急的呢?
接著,又一個學員舉手了,他說:“華老師,我現(xiàn)在在做營銷的時候,不知道怎么跟90后溝通,怎么辦?”現(xiàn)在在座的年輕一代都是10后了吧?他那時候還是不知道怎么跟90后溝通。
于是我就反問他說:“那你會跟80后溝通嗎?會跟70后會溝通嗎?你說你覺得自己不會跟90后溝通,這意思是你會跟其他人溝通,對嗎?其實,有時候你就連跟你老婆溝通都不會?!彼阅銜l(fā)現(xiàn),有些事情是我們把它過分地放大了。
昨天在中華總商會,講到現(xiàn)在世界局勢的變化,我看那大家都很焦慮,甚至還有恐懼。對此我就說了一句話:我們的人生比歷史更長,假定你出生在1910年的中國,你會經(jīng)歷清帝退位、民國建立、日本侵華、國共內(nèi)戰(zhàn)、進入社會主義,然后還有很多的政治運動,最后再到改革開放。而我們這一代70后,就沒經(jīng)歷過苦日子,一路都在往上走,都是好日子。而且決定我們?nèi)松\的,也并不是這些世界大事。
在我小的時候,每天早上我媽媽都會給我講一個故事,而我的任務(wù)就是要把這個故事寫下來,不會的字就用拼音代替,所以從五六歲開始,我每天都要寫篇小作文。
我覺得我今天能做這些事,能有這樣的寫作能力,就離不開媽媽當年對我的影響,這種影響比世界歷史和科技進步對我產(chǎn)生的影響要大得多。所以有句話叫“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圣賢書”。
那么外界發(fā)生的變化該如何應(yīng)對呢?還是王陽明的良知之學。心學創(chuàng)的始人陸九淵說:“我在那無事時,只是一個無知無能的人。一旦到那有事時,我便是一個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的人?!笔虑閬砹?,你自然就會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修為,做出應(yīng)對之策。
最后關(guān)于性善性惡的問題。這個問題,儒家恐怕沒有合適的論證,可以用休謨的《人性論》來回答。
休謨一開篇就討論善惡的標準,結(jié)論是:做讓人愉悅的事,就是善;做讓人痛苦的事,就是惡。比如施予讓對方愉悅,這是善;偷竊讓對方痛苦,就是惡。人性就是情緒,愉悅和痛苦兩個情緒而已。
那么,人之初并無善惡,只是知道愉悅和痛苦,欲求就是讓自己愉悅。長大之后,受了教育,才懂得讓別人愉悅。
孔融讓梨,是因為他受了教育,如果在兩歲之前,他是不會讓的。王陽明的“四句教”講到了善惡:“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。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?!逼鋵嵾@“意之動”,也是情緒在動,愉悅和痛苦在動,有人為善最樂,有人就樂在作惡。
所謂讀書能修身養(yǎng)性,養(yǎng)的這個“性”,就是愉悅的舒適區(qū),能以善為樂,就是好人。至于人之初,性本悅而已,就是追求愉悅。
學生4:老師您好,我是來自中學部的學生。之前也有看過您的《華杉講透王陽明傳習錄》,其中的“傳習”二字是《論語》中曾子所問孔子的,就是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我想問一下為什么這本書會選取這兩個字為名?
華杉:這句話不是我選的,得去問選這句話的人。不過我可以講一下傳習錄的故事,很多人讀不懂傳習錄,為什么呢?因為傳習錄這本書的內(nèi)容,是王陽明和他的學生們討論“四書”的記錄。
他的學生們學習《大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和《中庸》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王陽明,王陽明為他們答疑解惑的內(nèi)容被記錄下來,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講話和文章,最終編撰整理成了《王陽明傳習錄》。
如果你沒有讀過四書,直接去讀王陽明傳習錄,你是讀不懂的,這就等于你沒有讀過教材,直接去讀教材答疑。而且其他人寫的那些譯本,也只是給你翻譯成白話文,沒有去講這些句子在四書里面的原意。
所以,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就很注意其中的每一句話的意思,我要寫出來這句話在哪本書的哪個地方,搞清楚這個問題朱熹是怎么講解的,張居正是怎么講解的,或者清代的儒家學者又是怎么講解的。最后,我還要再來做一個自己的解釋,那才算是把這個問題給講清楚了。
《傳習錄》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編撰而成,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人叫做徐愛,他也是王陽明的妹夫。徐愛當時要把王陽明講的話都記錄下來,王陽明卻叫他不要記,他說你記下來都是毒藥。這是什么意思?
王陽明說:“我的東西都是因病發(fā)藥,就跟中醫(yī)一樣?!币虿“l(fā)藥就是說,我回答問題不僅是針對這個問題來回答,還是針對問這個問題的人來回答的。如果你把一張救治個人的藥方記錄下來,幾百年后拿去治所有人的病,它當然就成了毒藥,這是就是《傳習錄》的故事。
至于《傳習錄》為什么用“傳習”這兩個字,我想我們可以等百年之后去問問徐愛,看有沒有那個機會。